去年,在选择短节目配乐的时候,丛澜纠结过要用哪一个《月光》。
德彪西也有一首,她同样很喜欢。
不过后来还是热爱肖邦,选择了《月光奏鸣曲》。
但在浏览大量的古典乐之后,她记下了德彪西的《欢乐岛》。
这首钢琴曲的创作背景,显得不是那么的“正义”。
一般来说,普遍认为这首钢琴曲的创作是德彪西受到了安东尼·华托《乘船赴西德尔岛》这幅画的启发。
1904年,德彪西与已为人妇的女高音emmabardac私下相好,不仅赠送了歌曲集,还支开已有身孕的妻子,跟她一起躲到泽西岛,抛却烦恼和一切,享受着他的快乐。
其实在1903年的时候,《欢乐岛》已经写完了,但就是在泽西岛上,德彪西推翻了之前的创作,重新写了一版。
这是一首炫技作品,技术精湛却又困难,里面不乏有着德彪西在这一时期复杂的内心写照。
他心思敏感,这大概是艺术家们都有的,旖旎的泽西岛风光让德彪西不由得沉浸其中,但与此同时,他又无法忘记自己的现实生活。那坠在身后的压力与现状,使他预感到了巨大灾难即将来临。
因此,整部作品里充斥着幻想式的愉快氛围。
很长一段时间里,《欢乐岛》都被世人冷落着,就像是他随后写的那个《面具》一样。
这是不被欢迎的曲子。
直到战后,《欢乐岛》才开始作为炫技性质的曲目被频繁地演奏与录音。
丛澜的考斯腾设计,也参考了曲目的内容。
酒神节的喧嚣、耀眼的白日、炽热的阳光,假想的梦境愉悦与现实中美好景色的接洽融合,带着放纵与狂喜,让人不免沉浸其中。
所以,丛澜将这件考斯腾设计得如梦似幻,像是久远的银色星河遥不可及,又似近在咫尺的光亮唾手可得。
她耀眼、炽热,真实存在,却又浅淡得好似眨眼就会不见。
众人屏住呼吸,看着那个位于中央的璀璨光芒。
近四分钟的时间,丛澜向大家展现了力与美的究极演出。
于谨在她第一个连跳里,感受到了丛澜的怒气。
“……还带延迟的吗?”他呢喃。
昨天的生气,你今儿才表现出来啊?
右足向后的外刃结环步后,丛澜接了个左脚的点冰,顺势转体,莫霍克,她在三次后压步以后将滑冰的速度提了上来,转三、交叉步、夏赛步、莫霍克、转三、转三,丛澜直接接了个3lz3t,而后又用转三滑出,再接外刃大一字,换小跳,继续步伐。
这个连跳很突然,而且没有进行跳跃前减速,就是直接过去了。
观众们很惊讶地鼓掌和呐喊,声势几乎要盖过会场的音乐声。
丛澜毫无所动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